即使醫師非常努力的為病人看病,還是避免不了有時候會傷害到病人;而如果我們選擇不適當的人去做醫師,其所造成的傷害毫無疑問地將會更嚴重。
最近我收到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電子郵件,內容說︰美國現有七十萬名執業醫師,每年因為意外疏忽而造成病人死亡的數目,大約有十二萬人,因此每一位醫師所造成的意外死亡病人為0.17人;而在美國大約有八千萬人擁有槍枝,每年因為擦槍走火意外死亡的人數只有1500人。如此算來,每一位醫師每年平均「殺人」的危險性,比起擁有槍枝的人,高出九千倍。電子郵件同時提醒大家,並不是每一個人或家人都擁有槍枝,但是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醫師。
雖然這或許只是戲謔醫師的一則笑話,但是它倒也非常深刻地點出醫師這個行業對於一般大眾是多麼的重要,因為即使醫師非常努力的為病人看病,還是避免不了有時候會傷害到病人;而如果我們選擇不適當的人去做醫師,其所造成的傷害毫無疑問地將會更嚴重。
從羅銅壁院士對世界各國大學入學招生方式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德國之外,幾乎每一個國家在招收大學生的時候,都很注重考試;大多數的國家都會考慮學生在中學時表現的成績,只有海峽兩岸對學生的中學成績不做考慮。至於申請入學的學生之個人資料,包括老師的推薦、課外活動的表現等等,美國相當重視,其他國家就不那麼在乎,臺灣在這一方面則完全不考慮。在大學自行考量方面,歐美國家對於大學十分尊重,海峽兩岸或許唯恐循私舞弊,都採行聯考制度;日本雖然也把學生入學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大學,但是也因此造成所謂「學閥」的出現,引人詬病。
面談目的在於評估學生的性向與潛力
醫學院招生制度在平衡兩種考量,我們在天平的一邊找擁有潛力的學生,讓他成為一名成熟的醫師,對社會有所貢獻;而在天平的另一邊,對於申請入學的學生,我們也要盡力地公平對待。大家都知道,國外的醫學院特別注重申請人的個人紀錄,包括課外活動的表現、服務人群的經驗、學醫的動機、生長的背景。他們同時非常重視對申請人的面談。「面談」在國內習慣成為「面試」,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特別提醒我,應該是面談比較合適,我也有同感。因為面談目的在於評估學生的性向與潛力,而不是在「考」他們的能力,比較不涉及到對錯問題,因為我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因此不太像考試。
學醫的動機不明確令人憂心
台灣的教育過分強調升學主義,偏重記憶的考試,以致於學生缺乏邏輯思考,主動求知的精神,而這些能力卻是做為一名稱職的醫師術所特別必須具備的。這樣的高中教育,讓我們很難想像,在沒有經過面談,就要一位學生莽莽撞撞地進入醫學院,將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慫恿孩子進入醫學院其實很危險
過度熱心想把孩子送進醫學院的家長,其實是不必要的,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很可能讓孩子變成一為不快樂的醫師。倒是身為醫學院教授的我們,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場合,告訴我們孩子正確的醫療觀,避免他們選擇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我們同時希望影響國內的高中教育,期待他們能夠逐漸地放棄升學主義,多鼓勵學生閱讀對他們人生有意義的書,同時多參與課外活動,培養自己與他人溝通、協調的能力。我們並且呼籲高中校長及老師,以平實的態度為學生寫推薦信,以便大學在他們面談他們之前,做為重要的參考。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也希望透過向醫學界及企業界的請益,整理出一套有效的辦法,做為醫學院審核申請學生遞送的個人資料的標準評量。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們可以為未來的醫學院選擇醫學生,樹立起合理、有效、可以真正觸探學生人格特質的評量標準,為臺灣培育更多的好醫師,為醫界樹立社會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