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畢卡索的畫跳脫對稱、平衡的線條來表現幼兒的初學步,
在畫中呈現出孩子為了保持平衡而扭曲的臉龐與身體。
今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故事,故事是這個樣子的。
因為父親遠在外地工作,一年只回家四趟。為了討好難得一見的父親,女兒用功讀書,希望父親每次回到家的時候都會因為她的好成績而感到欣慰。
有一次,臨父親難得回家的時刻,女兒的成績卻考得不好。於是她便留下一封信離家……
女兒在信箋的第一頁寫道「爸,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離開。我懷孕了,跟著肚子裏孩子的爸爸走了。孩子的爸爸是個吸毒犯,但我就是愛上了他。我們決定要帶著肚子裡的孩子一起走。」
翻開信箋的第二頁,「爸,我前面所寫的都不是真實的。我只是想要告訴你,還有比考試考不好更嚴重糟糕的事情。我在隔壁同學家裡……」
聽完這則故事,內心裡著實讚嘆這個女兒的聰明巧智。她不僅設個局讓自己得以從壞成績可能引發的僵局之中全身而退,也趁機教育了他的父親。
我們多少人有勇氣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差勁的表現,然後告訴自己跟別人說,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最壞的情況。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考壞了之後的心情(雖然常常發生)……那好像是種羞恥、愧罪的感覺。首先,領回考卷的時候總覺得老師的眼神在告訴自己「唉…儒子不可敎也」,走回座位的途中同學們的眼神又好像帶點輕蔑的笑意。回家的時候,又擔心父母親對我們失望,好像成績差就等於向父母宣告「你們的孩子注定是個失敗者」一樣。
我們是活在別人的眼光還有責任裡面嗎?
「你為什麼不能跟那個誰誰誰一樣,做個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小孩?」
「鄰居都在問我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你就是不讓我好過,為什麼你要……?」
「別人都覺得你很奇怪,明明……?」
這些話經常從長輩的口中聽到。
所以,我們無法接受挫敗,因為我不只要跟自己解釋,還要對別人解釋。我們也無法接受跟別人不同,因為我不只要跟自己解釋,也還要對別人解釋。我們不能只追求快樂,我們要追求別人可以接受的快樂。
多年前在《自己的路 勇敢地走》這本書裡看到一段話,深受感動。作者蔣揚仁欽提到,在小學裡的成績總是墊底,他知道自己在學業上不是個優秀的孩子,但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個善良的孩子。現在,回想起過去求學的所有階段,誰在意自己或是別人是不是個善良的孩子啊?
人人都把社會價值奉為圭臬,這種迷信也不見得亞於宗教的盲從。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該如何掌握方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