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日
胡言亂語之語彙及語感
在夏丏尊與葉聖陶所著的"文心"一書中, 看到一個篇章"語彙與語感". 其中寫到王仰之先生在授課時提及, 語彙的豐富程度與作文密切相關, 語彙因地方及階級而有不同, 某地方人有某地方的語彙, 某種階級的人有某種階級的語彙, 使用時要各得其所, 才親切有味...... 他說 : "我有一位朋友, 他選擇配偶, 第一個條件是要同鄉女子. 別人問他為什麼, 他說如果不是同鄉人, 彼此之間談話起來趣味很少. 這話很妙...... 此外, 還有一種功夫應該做, 就是對於詞類的感覺力的磨練...... 兩個詞的意義即使相同, 情味常有區別."
我想, 屬於同一地方與階級的人因為對於相同的語彙及語感認同程度較高, 語言使用的交集多, 交流之中的語彙自然比較豐富. 反之, 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 若是身處不同的次文化圈之中, 語彙的使用及語言的感受便有所差異. 像是台灣人與大陸人, 男人與女人, 出家人與在家人, X世代與Y世代, 大人與小孩...... 大家應該都有一種經驗, 當我們在跟有默契的朋友說話時, 旁人對於我們說話的內容可能有一點摸不著邊. 需要經過一番解釋(翻譯)才能搞懂. 如果說連使用同一種語言都會產生理解上的隔閡, 那麼更不用說不同的語言. 難怪有人在討論"翻譯之不可能性", 他們認為語言底層的情意是不可能經過翻譯的過程完全地被轉化成另外一種語言的.
如果語言只是一種指涉的符號, 那麼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應該都能夠了解彼此所表達的, 但顯然不是這樣. 處於不同文化或是次文化中的人對於彼此的語言會有不同的理解, 那就表示語言不僅是指涉的符號, 也是文化的載體, 是活的,彈性的工具. 這也是語言複雜與難的地方. 語彙是符號, 語彙及語感是文化了... 對我來說, 這也是語言吸引人的地方.
我也想瞭解, 為什麼我們與某些人在語彙及語感方面就是如此地重疊, 除了我們的背景與環境之外, 應該還有一些形而上的原因吧...... 我這麼愛胡言亂語, 我親愛且有默契的朋友們應該也與我同屬吧, 哈哈...... 羊羊你跑不掉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哈哈 這個人是說我也愛胡言亂語喔 ^^
回覆刪除好像是這樣沒錯